陈宗懋: 越做越有味道的跨界茶学家

2018-06-25 13:27:06来源: 中国食品报

 

  他曾做过如此比喻:“茶产业好像是在天空中翱翔的一架飞机,它有两只翅膀,一只是茶科技,另一只是茶文化。”在为我国茶业这架“飞机”的两翼源源不断注入能量的过程中,陈宗懋——这位已经85岁的院士,已勤耕不辍58载,至今仍行走在“茶”路上。

  首次提出农药水溶解度是决定茶叶饮用安全性的重要参数,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攻克多个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难题,让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国际比肩;提出了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对“普洱茶致癌”等谣言,挺身而出给予科学且接地气的回应……今年4月,借着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办之际,记者专访了在此次大会上荣膺“科学精神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宗懋。

1529884444548359

  陈宗懋院士在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荣膺“科学精神奖”

      “要为我国茶业在国际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茶,源于中国。要想使我国这个产茶、制茶大国长远发展,就要争取更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要有足够的科技来做支撑。”对于此,陈宗懋敏于思,而践于行。

  陈宗懋是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茶叶农残研究的。长期以来,茶叶农残标准制定的话语权都是由外国人所掌控。可是,一次跨越式思维的开启,却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就是为业界所熟知的:陈宗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茶叶中不同农药的水溶解度不同,农药的水溶解度是决定茶叶饮用安全性的重要参数。这一改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出口和茶产业的发展。

  按照惯例,欧盟及其他国家对于茶叶中农残的测定,都是直接用干茶叶进行测定的。多年来并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然而,一边饮茶一边思考的陈宗懋突然意识到,没有人是直接吃茶叶的,而是饮茶汤的,国内、国外均是如此!”“既然是饮茶汤,那么,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茶汤里的农药残留。” 这让陈宗懋兴奋不已,并着手开始相关的研究。

  “在茶的农药残留含量测定上,为什么不能用茶汤中农药残留为标准呢?”“茶叶不吃下去,那么,农药是否会溶解在水里,溶解率又会是多少呢?”引发陈宗懋深入思考的问题接踵而至。围绕“不同农药在水中的溶解率”,陈宗懋选用了6种农药,泡茶一次、两次、三次后,再分别测试其在茶汤中的溶解率。“实验发现,结果大不相同——有些农药95%溶解在水里,而有些农药溶解在水里的量连1%都不到。这个结果让我清晰地感到:虽然国外茶叶的标准很严,但这并不科学。”陈宗懋说。

  尽管有了扎实的科学数据,但在现实中,要让欧盟及其他国家修改已制定并在国际上通用多时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又是何其之难。但执著的陈宗懋并没有放弃,而是抓住机会与国外同行加强沟通。

  每次去国外开会时,陈宗懋都带着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坦率阐明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努力的最终目的,都只是关心人的安全”。最终,陈宗懋的努力使得国外相关人员认可他的观点并亲自动手做实验,而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再次验证了陈宗懋的结论,并制订了新的标准。即,定标准用干茶,但是参考茶汤里的量。这一提议在2010和2011年以中国代表团的名义两次递交到联合国食品法典(CAC)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上,供7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讨论。最终,这份意见以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观点为专家们所接受,并在两次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分别用两段文字予以记述和同意。

  在这一基于科学修改建议的基础上,陈宗懋连续6次提出要求修改国际标准的建议,均获得批准和通过.

  2013年,陈宗懋将这一研究结果报告递交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设权威性专家委员会JMPR,要求联合国制定一个茚虫威农药在茶叶上的标准,采用研究提出的方法,我国已通过了3mg/kg的茶叶中残留标准。作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农残标准制定组织,JMPR讨论后提出,可以定为5mg/kg。

  按照相关规定,当标准发生冲突时,应参照JMPR标准自动更正。欧盟对JMPR的标准采用自动接收的规定,因此,2014年5月,CCPR通过5mg/kg标准后,欧盟将自动将原来的0.05mg/kg更改为5mg/kg,标准放宽了100倍。

  一次次跨越式思维,一场场科学实验,一次次观点沟通……在茶和茶汤分离测量农药含量上的多次尝试,让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通过这一场“马拉松”式的较量,也让陈宗懋深切感到,发展我国茶产业,要先做好科技。而做好科技,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信。

  “要在国际上拥有一的话语权,要靠科研、讲道理,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陈宗懋铿锵的话语中充满坚定的力量。

  “不用农药不太现实,但可采用化学生态防治,少用农药。”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测不出农药残留,到如今的测出农药残留,且精度越来越高。这些成就让陈宗懋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促使他不断地思考:如何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不用农药不太现实,但可以采用化学生态防治,少用农药。”陈宗懋一语中的,道出了自己进行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陈宗懋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拓了昆虫化学生态学新领域。从“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跨界到“茶园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这一新兴茶学领域,始终是围绕“如何少用农药”而展开。“让茶农少用农药,关键是要给他办法、技术。”陈宗懋说。

  陈宗懋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茶树上的茶尺蠖、茶蚜、假眼小绿叶蝉等3个主要害虫及天敌之间三重营养机制的研究。而这种性引诱法,可使用挥发物引诱的害虫比不使用多40%-50%。如今,这一经济实用的技术正在向我国茶园推广,且效果显著。

  在农药安全把控上,陈宗懋不仅提出了各类农药在茶树上降解规律和预测模型,同时制修订了20余项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并有18项作为国家标准被加以推广。正是在他和业界多位人士的努力下,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水平已从1999年的80%超标降至2007年的18%超标。目前,我国茶叶农残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不说怎么办?要说,就要用科学数据说话。”

  不仅对于科研,陈宗懋勤于躬耕;对于茶业这架“飞机”的另一翼——科普,这位耄耋智者也毫不懈怠。对于网络谣言,他如此回应:“不说怎么办?要说,就要用科学数据说话。”

  近年来,网络谣言愈演愈烈,食品在其中占据很大比例。2017年茶叶也被网络谣言推向风口浪尖。面对甚嚣尘上的“普洱茶致癌”的谣言,陈宗懋以“话说普洱茶中的黄曲霉素问题”为题,从科学理论,普洱茶中黄曲霉素含量上,以及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对饮用者的安全问题三个角度出发,详细地向公众阐释了普洱茶的安全问题。“科学的事情不能做假!”在采访中,陈宗懋再三强调说。

  “我国茶业发展快在于文化厚重,要加大对茶文化的研究与科普力度。”在陈宗懋看来,茶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原因,一是茶文化底蕴深厚,二是其健康功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与科普传播,陈宗懋始终兴趣盎然。他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专著,早已成为中国茶学研究和茶叶科普领域的扛鼎之作。其中,《品茶图鉴》收集了214种茶叶、茶汤,是一本“品茶”文化的专著,在当当网上的好评率达99.2%。《中国茶经》则介绍了各个朝代的茶事。《茶叶的保健功能》也于2014年出版。据了解,《中国茶经》是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时至今日,已修订再版了30多版。

  “茶叶的产业链很长,且科技内涵丰富,与多学科交叉,和农业、加工业及健康领域都不无关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做的更多。”陈宗懋说。在他看来,茶,不仅会让人更健康,还会让贫困地区富起来,应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陈宗懋谈到,未来,我国茶业要创新,要拓展。

  “茶叶很有意思,也很有味道。今后,我这一辈子应该不会该行了。今后,会在茶叶标准和少用农药上,继续多做工作。”对于未来,陈宗懋如此从容地回应。

   记者手记

  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给予“科学精神奖”获得者陈宗懋如此评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专注于中国茶叶农药残留的研究,攻克多个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难题,让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国际比肩……首次提出农药水溶解度是决定茶叶饮用安全性的重要参数,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使中国这个产茶、制茶大国在国际茶叶标准的制定上,拥有了真正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大会的颁奖词重新回顾了陈宗懋院士在我国茶业中印下的重要足迹。

  而在我这样一位采访者看来,陈宗懋院士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约好采访时间是中午一点半,他已早早在房间里等候。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他始终面带笑容,未有丝毫倦怠。从茶科技到茶科普,只要是茶,陈宗懋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1950年复旦大学学农,1960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始专注茶叶领域……时间如白驹过隙,陈宗懋专注于茶叶领域已经58年了。而今的他,每天早仍上6点半起床,8点半上班;晚上10点半到11点半看文献……几十年雷打不动。颁奖中的“承担起了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精神”,尽管是寥寥数语,却映射出了陈宗懋院士的担当和执著,体现出他的知行合一。

  正是陈宗懋们的滴水石穿,躬耕不辍,才成就了我国食品产业的昨天和今天,同时,也将托起我国食业的明天。

 

0
0

我来说两句